12月10日,2023年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陈文斌,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唐红昇,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主任骆斌,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金莹出席并讲话,我校党委书记管兆勇致欢迎辞;江苏海洋大学副校长马廷淮,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理事长卢苇,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吴中海,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朱惠彪,东软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印杲,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赵雷,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嘉出席本次会议;我校科技产业处、教务处、发规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省内兄弟高校、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校科技产业处处长王军主持。
管兆勇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学校党委重视并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打造“气象+”“+信息”两大学科品牌,建成了以大气科学为引领,精品工科和社科文管全面发展的“一体两翼三维”学科体系,同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江苏产业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培养特色化“高精尖缺”人才的能力,持续在产教融合领域不断探索,培养的学生在互联网+等重大赛事中多次荣获最高奖项,毕业生为行业科技进步、区域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他说,软件学院的发展已成为我校深入推进新工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和重要力量,希望和与会领导、专家共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情怀,共商服务国家行业需求的大计,共育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的模式。
骆斌对我校支持筹办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江北新区和江苏省气象局对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专委会和南信大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专委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发现、培养和集聚优秀软件人才的良好平台,不断推动我省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他相信软件学院一定能够进一步探索和打造具有良好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提升学校气象特色行业软件应用的能力和数字化服务创新的水平。
陈文斌说,江北新区始终专注于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流动, 不断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建设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他表示,软件学院成立一年来,在提升信息工科显示度、强化信息产业创新应用、加快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提升服务国家需求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实践探索,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抢抓发展机遇,拓展应用领域 ,创新发展活力。
唐红昇表示,省气象局联合南信大申请并成功获批了江苏省先进计算与智能服务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数据融合应用+气象先进计算模型+精细化气象服务的“三联体系”构建,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有力支持,为江苏气象业务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南信大信息工科实力强劲,期待南信大在信息产业创新应用、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和服务气象行业需求领域继续贡献突出力量。
金莹强调,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推动关键软件技术突破、软件产业生态构建、国民软件素养提升。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自成立以来工作不断出新,业绩不断彰显,业已形成品牌学术会议和赛事,服务科技创新。期待南信大以本次专委会年会的召开为契机,继续做大做强“气象+”、“+信息”的特色化软件学科品牌,开创软件学院特色化发展的新局面。
据悉,软件学院成立一年来,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主动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始终致力于提升软件工程领域在信息产业创新应用、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行业需求和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特色化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卢苇、吴中海、朱惠彪、李印杲、赵雷围绕“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华东师范大学特色软件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共育高质量特色化软件人才”“工业软件人才培养路径”等做专题报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进行了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论坛,邀请了泰州学院校长季赛、南京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仲盛、河海大学信息学部部长叶保留,以及唐红昇、马廷淮、赵雷、朱惠彪等专家学者,就软件学院建设情况进行了研讨和评议。
2023年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苏州大学、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协办。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对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共同推动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管兆勇致辞
骆斌致辞
陈文斌致辞
唐红昇致辞
金莹致辞